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AEOS专题
成本工程专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诞生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24

  “是毛主席写给我们的嘉勉信!”

  “毛主席写信祝贺我们试制成功!”

  南方全厂职工奔走相告,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新中国刚成立5年,就填补了航空发动机制造的空白,中国人不能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一去不返!

  毛主席的嘉勉信是在飞机试飞成功后发出的,距离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已有两个多月。实际上,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正式试制时间很短,从批准设计任务书到试制成功,仅用了七个月零三天。

  

光荣使命

 

  1954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试制M-11航空发动机任务的期限为1955年的三季度。

  M-11航空发动机,起飞功率为118千瓦(160马力),装配军用教练机,共有零部件567种2684件。对于以修理航空发动机为主的南方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的任务。

  由于试制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厂里设立了设计、工艺、冶金、检验四大总师,抽调技术骨干强化技术部门,相继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经过与苏联专家反复研究,厂里决策部门提出了“平行作业,分步实施,关键环节集中围歼”的攻关策略,一场“硬仗”打响了。

  干部、技术员、工人不分彼此,通力合作,先后突破了汽缸散热片多刀切削、汽缸筒镗磨、汽门导套锁孔、汽缸和缸头热组合等关键工序,试制成功了航空发动机上的第一个大组件——汽缸组合。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研制初战告捷。

  

克难越坎

 

  南国之夏,烈日炎炎。工作在简陋的厂房里的职工们个个汗流浃背,尤其是电镀热处理工房,厂房如同蒸笼。

  凭着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电镀法》,职工们在没有电镀、热处理车间的艰苦条件下开始试验电镀。职工们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改进药液配方和操作法,经过无数次反复,硬是在设备上成功地为第一个航空发动机零件镀上了铜。

  镀铜成功后,电镀人员接受了滚珠轴承外环镀铬的新任务。具体操作时,原先在试验镀铜工艺时掌握的用胶皮、松香等材料对镀件堵孔盖封的方法不灵了,反复试验十多次,每次松开盖板,总能看见镀件表面存在着被铬酸水腐蚀了的斑痕。

  车间围绕问题召开研讨会,大家积极建言献策。技术副主任朱雪壮在研讨中受到启发,提出把两边的夹板钻出大孔,使其空气流通。这个方法果然奏效,镀件受镀面镀上了铬,而非镀面丝毫未被腐蚀。

  酷热未降,又迎来了暴雨。由于工房中没有大型氧化槽,职工们只能在马路边的明水沟里架置焦炭炉,上搁大水槽,露天工作。顶着暴雨,职工们经过三天三夜奋战,凭着土办法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凭着振兴祖国航空事业的神圣使命感,攻克了一道道难关……1954年7月26日,首台航空发动机的最后一批零部件加工完毕。职工们奋战三昼夜之后,终于完成了既定任务。

 

 一飞冲天

 

  “开车!”

  指挥人员一声命令,试车员稳稳地推动操纵杆,航空发动机迅速启动了,转速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达到了规定转速。试车员举手伸出大拇指,示意一切正常。

  8月16日5时39分,航空发动机200小时长期运行试车考验结束。当厂长激动不已地汇报了试制情况后,国家鉴定委员会的成员们都兴奋地同他握手祝贺。在审查了有关资料和现场察看了发动机运转情况并对发动机进行分解检查后,鉴定委员会成员纷纷签署了鉴定意见。

  职工们得知航空发动机通过了国家鉴定后,聚在一起,相互拥抱握手,庆祝成功,欣喜伴着泪水,久久不散。

  在新建的工人俱乐部里,3000名职工代表隆重集会。职工们热烈鼓掌,掌声仿佛气势磅礴的大潮,飞出会场,飞出偏僻的小山冲,直上云霄……

  在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的同时,与之配套的飞机也在另一家工厂诞生。不久,一批批装上了中国航空人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的银鹰,扶摇而上,飞上蓝天,翱翔在广阔的祖国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