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发微电影
航发微故事
航发之声视频
航发之声音频
航发科普
“护心”兄弟连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26

  一段对白,传递一种声音;
  一个故事,呈现一片情怀。
  中国航发四周年,
  “铸我中国心”故事会再次与大家见面。
  这里不仅有“红哈达”,也有“请战书”;
  不仅有“西部行”,也有“归国记”;
  既有月光下的“风暴”,也有航发人的“家国”……

  本期继续为您推送优秀“铸心”故事,一起去品读天南海北航发人的梦与传奇。


  “护心”兄弟连

 

  广袤无垠的蓝天上,庞大的机群掠过天安门上空,划出7条美丽彩带,轰鸣声中,边上的电话好像又传出急促的铃声……

  唐平一猛地惊醒,发现自己正躺在行军床上,紧张的情绪还未散去,身上的衣衫已经湿透。他从枕头下摸出手机,时间显示5点整。

  睡在斜对铺的彭凯早已醒来,翻看着妻子昨晚发来的微信:“老公,耳鸣好些了吗?不要硬撑,过两天去医院看看。”他听到动静看了唐平一一眼,放下手机闭目养神。国庆70周年大阅兵已进入倒计时,各种演练密集推进,保障队员们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1

 

  应急情况处置演练如期开始,对讲机中传出声音:“请保障人员速到5号机库!请保障人员速到5 号机库!”

  唐平一所处位置距离5 号机库较远,他快步跑到机库门口,向着飞机的方向扑去。一路上,各种预案早已在他脑中上演了一遍。3秒钟,1个动作,飞机成功启动。3秒钟就解决了问题,大家都喜形于色。考官们对飞机进行了全面检查,确认飞机达到放飞标准,准予飞行。唐平一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继续其他型号的例行检查。

  当晚,唐平一刚回到营房,彭凯和张强就立刻围了过来。作为中国航发动研所常驻集训地的3名队员,他们一直协同作战、相互补位。“一哥,今天的演练没问题吧?”“解决了,没问题。”简短的对话之后,他们相互加油鼓劲。留给他们的,是最后的冲锋。

 

2

 

  2019年10月1日早上6点,保障队员们和大部队一起集结,陆续进入各自主管型号的机库。当受阅飞机尽数飞离视线后,保障队员们开始等待这场大考的结果。

  过了今天,保障任务就结束了。过去3个月的一幕幕场景在张强回忆中快速闪回。忘不了刚到集训地咽喉炎就发作,白天晚上咳个不停;忘不了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在飞行前详细检查每架机的状态,飞行结束连夜对飞行数据进行判读分析;忘不了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自己无法参与的遗憾;忘不了妻子诉说想念时,差点没能忍住的泪水……

  对于张强而言,这次执行保障任务就是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过程。作为传动系统现场负责人,他从未想过能同时照顾几十架飞机。将不可能变成可能,靠的不仅仅是信心决心,还有坚持坚守。为了筑牢安全飞行的第一道防线,他用心编制传动系统最低放飞和状态检查标准,严格依据标准指导传动系统的状态检查,达不到标准绝不放飞。当多架飞机起飞执行训练任务时,他将自己调成全能模式,全神贯注捕捉飞行信息,时刻准备处置各种突发状况。他最怕对讲机中传出声音,只要执飞时寂静无声,就说明一切正常。

  回想在集训地的这段时光,彭凯觉得自己就像一名“急诊科医生”,随时应对所有“疑难杂症”。为了精准掌握病情,他趴到机身下细数发动机滑油滴漏的频率,却没想到机器轰鸣的巨大噪声对他的耳膜造成严重损伤。此后十余天,耳鸣、头痛让他彻夜难眠。“在保障现场,我们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国航发,是让用户安心的最坚定的支撑和力量。”正是这样的信念驱动,彭凯将飞行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像看护孩子一般紧盯发动机状态,“就算睡觉,都感觉自己有一只耳朵留在现场”。

  时针指向了11点。巨大的电视屏幕上,气势恢宏的空中梯队来了。11个空中梯队以“米秒不差”的精准飞行,编队队形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向共和国70华诞献上生日祝福。

  参加过3次阅兵式的老队员唐平一此刻心情还算平静。对于主管的几个型号,他心中有数。为了确保发动机状态完好,他编制了最低放飞标准和状态检查标准;为了精准判读、实时监控,他开发了数据分析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排查可能的异常变化。

  当天边出现一串小黑点,在各自执守的机库外等候的保障队员们兴奋起来。近了,更近了,我们的飞机安全回来了。做完检查刚从飞机上爬下来,张强的手机就收到妻子发来的微信:“你终于可以回来了。”还有一张视频截图,画面鹰列队展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