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我中国心
中国航发涡轮院:培苗计划走出大爱之路 贫困学子点亮出彩人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31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阻断贫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呷拉镇西地村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在这个“宁静致远”的山村里,有一群贫困孩子,他们也是大山的子民。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涡轮院自2016年定点帮扶西地村以来,全覆盖推进贫困学生“培苗计划”精准教育扶贫工作,助力贫困孩子逾越“大山”,保障贫困学生“零负担”求学,接受良好教育,改变贫困学子命运,给予学生更多人生出彩机会。

  全覆盖实施

  2016年,在实地看到贫困户学生的状况后,涡轮院决定,在原定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的基础上,将“培苗计划”覆盖到每一个贫困户学子,不让西地村任何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把“培苗”作为富民强智、脱贫攻坚的民心工程,一个都不能少,并且持续帮扶直至完成学业。经驻村干部精准摸底后,在西地村26户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6名在校学生全部被纳入“培苗计划”。参考四川省国防科工办设立资助标准,大中专院校学生为500元/月生活费,高中学为400元/月生活费,中小学学生为300元/月生活费。

村民欢送郭道勇1

  涡轮院党委高度重视西地村贫困学生的扶智工作,为更加精准地落实好“培苗计划”,建立了各党(总)支部与贫困学生间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各党(总)支部积极倡议全员参与,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为筹集助学资金和物品,各党(总)支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机关党总支、科保党总支、后勤保障党总支所属党支部自发开展捐款活动,分别募集资金1.68万元、2.74万元和1.28万元;一室党支部联合科研管理部党支部,捐助衣服和学生用品共200余件,捐款1.24万元;二室党支部捐助图书100余册,捐款1.26万元;三室党支部筹集助学金的同时,还号召支部党员同志写信关爱、鼓励资助学生;七室、十二室党支部发动党员同志捐款2.19万元;更有离退休党支部90岁老党员周振德,主动捐赠3.88万元用于资助学生......涡轮院全体党员和职工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了精准扶贫西地村的工作中。

  “走进+接出+全面探访”模式

  “培苗计划”不仅仅是经济上扶持,物质上捐赠,更重要的是扶智,从物质到精神多层次发轫。涡轮院党委实施各党(总)支部与贫困学生间的一对一关爱机制,创新“走进+接出+全面探访”模式,用爱触动温暖,让爱永不落幕。

  走进,为爱前行

  “走进”就是各党(总)支部定期组织人员,穿越580公里的高原、高山,走访贫困学生的学校与家庭,将亟需的书籍、学习用品、衣物等爱心物资送给孩子们手里,将生动的航空科普知识带到孩子们的课堂,将美好的祝福留在孩子们心里,做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员、学生学习的辅导员、学生生活的管理员、学生成长的引导员、学生特长的培养员,与孩子们深入交流和沟通,切实解决贫困孩子在生活、学习、心理、成长等方面的困难和困惑,努力让每名贫困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有效弥补那些字都不认识、电话联系人都全靠记数字的家长们在教育方面的不足,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一名机关党总支委员在赴西地村看望贫困学生八斤后,在日记里写道:“10月25日,我们一同驱车赶赴雅江,看似不长的500多公里路程,竟花费了近一天半时间。首次到达高原的我也在途中出现不适症状......这是一个在大渡河两岸山崖上生活的城镇,进镇的道路只有一条,稍有不慎恐有坠落河中的危险。一路颠簸......抵达西地村。八斤的爷爷李甲茶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屋坐坐,这里的房屋大都建在坡地上,第一层留给牲畜,二层则用来居住,人畜无法分离的居住环境也为这里的人们带来疾病的困扰。厨房、客厅、卧室都集中在一起,一家六口人就生活在总共不到40平米的空间内......我们也对八斤的家人带去机关党总支的问候,表示‘绝对不会让八斤因为经济的困难而放弃学业,希望家人能始终鼓励支持八斤,让他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将来学成归来建设家乡。’临行前老人家握着我们的手迟迟不肯松开,口中依然重复着那句‘谢谢!谢谢!’。之后,我们接连走访了几户贫困家庭,场景也大都如此......我们提早赶到雅江中学等候,八斤见到我们有那么一些腼腆甚至胆怯,我们十分担心八斤会因为心灵上缺少雨露滋润而成为问题学生......八斤正值高三,是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环,我们这次来就是要给他带去信心、勇气和力量,鼓励他遇到挫折和困难找组织,一定要坚持下去,考出大山,改变人生!了解到八斤英语课程偏弱,需要这方面的学习资料,我们在近期会购买专门的高考复习资料邮寄给他。”

扶贫慰问送温暖1

  科研党总支看望资助学生后,在《另一个战场的奋战——情系雅江》文章中写道:“大干四季度之际,雅江是我们的又一个战场,那里同样在为脱贫工作紧锣密鼓的奋战着。为尽量减少对科研工作的影响,大家利用周末启程......罗健梅(7岁,女孩,三室党支部资助)同学的家里,现场接通了朱书记的电话,朱书记在电话中嘱咐孩子要勤奋读书......洛让达瓦(20岁,男孩,二室党支部资助)已经在泸州上学,高平书记已经安排近期前往泸州看望......张书记将周振德老人的照片、文集及光盘委托付青措(17岁,女孩,周振德资助)的奶奶转交给她,并介绍了周老对孩子们的关心,当晚我们在雅江县中学见到了付青措,她拉着我们的手,聊着学习和生活,并在晚餐的间隙写下了对周老要说的话......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从雅江出发,下午1点终于抵达了要看望的最后一个孩子陈群(19岁,女孩,七室与十二室党支部联合资助)的学校——四川民族学院,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陈群的班主任老师李春梅,简要做了情况说明,便就陈群的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了沟通,陈群较半年前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开朗了很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在她的寝室也感受的出她与同学们相处融洽......”

  科保党总支来到呷拉镇寄宿制小学和雅江县中学,看望正在学校上学的黄锐、杨璐和知玛多吉三名学生......随后,这样的走进去的往返、走访和看望越来越多。每年为贫困学生购置衣物、书籍、学习用品以及按月资助生活费用等总计5万余元,通过电话、信件、实地看望等多种方式关爱贫困学生平均约20余次。

  接出,共度欢乐

  “接出”就是把孩子接到大山以外看世界。各党(总)支部在贫困学生过寒暑假或节假日期间,带着孩子从高山走进平原,来到成都、绵阳,研学旅行,参观海洋世界、科技博物馆、大学校园,让孩子们与支部共度欢乐时光。

  助学扶智,不仅要从经济上予以资助,更要在精神上、感情上予以关怀,注重交流与陪伴,关注引导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爱贫困孩子,让这些青春的花朵,获得阳光雨露,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开阔视野,向他们传递希望,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和生活。

  黄婕(7岁,女孩)是涡轮院一室党支部与科研管理部党支部联合资助对象。她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成都,一进房门便扑到张书记的怀里,聊家常式地讲起她在学校的事情,大方地和叔叔阿姨们聊起她的愿望和理想,孩子的童真无邪展露无遗,让人怜爱。黄婕从成都回家后,手捧着一家

  人和张阿姨在成都的合影拿给驻村干部看,“张阿姨们陪我去了欢乐谷,参观了海洋世界,带我到大学里转了一圈,看了好多呀,成都太好玩了。”孩子一遍遍认真、高兴地分享着。

  陈群大二时,检查得了脑肿瘤,涡轮院党委立即决定从成立的“西地村特困户重大疾病救助基金”中为她解决2 万元医疗费,保证其手术顺利开展。七室党支部到医院去看望她,还在暑假期间邀请她参加了支部的中秋活动。

  全面探访,关爱成长

  “全面探访”就是涡轮院党委时刻把贫困家庭学生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院领导每年前往雅江县调研扶贫工作的行程安排中,全面走访看望贫困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在雅江县中学,院党委书记吴忠跃看望了付卓呷、付青措、罗小红、知玛多吉和杨璐等5名中学生,详细了解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吴忠跃亲切地将慰问品一一交到每一名学生的手里,勉励同学们要放下思想负担,珍惜在校学习时间,努力学习,一定要用知识改变命运。吴忠跃前往学生食堂,与同学们一起排队打上一份学生餐,围坐在学校食堂就餐桌边,与5名孩子边吃边聊,加深了解,为学生们加油鼓劲。副院长侯敏杰来到西地村,挨家挨户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习、生活情况,并送上书籍、台灯、棉被物品,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学有所成为家乡做出贡献。院党委副书记王民昇前往呷拉镇小学看望了6名小学生,送去了“六一”儿童节祝福,并在学校教室组织开展了航空科普知识宣讲。

  点亮精彩

  “培苗”走出了大爱

  金秋九月桂花香,山区学子赋深情。秋天的红叶捎来了孩子们对涡轮院的问候,一封封感谢信纷沓而至。黄锐将本子靠在墙上把自己的成长给写给哥哥姐姐;杨璐把自己的得奖的喜悦写给了帮扶支部的叔叔阿姨;付青措担心周振德老先生年迈眼花、听力不便,写信后,又重复5次终于录制成了感谢视频;知玛多吉把他热爱足球的兴趣写信告诉了科保党总支;黄婕把她演唱得最好的歌发给张阿姨......

  “培苗计划”的实施,让贫困学生的家长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用最淳朴方式表达着谢意。八斤的爷爷李甲茶一见面就握住我们的手,嘴里重复着“谢谢你们!谢谢!”;唐勇的妈妈雅玲在电话里总是那两个字“那为(谢谢)哦!那为!”;付青措的奶奶在每次都会热泪盈眶,不断的竖着大拇指;知玛多吉的奶奶每次都会拿出家中装在大口袋里的山核桃要塞给我们,一番的推辞又总让她失落的拿回;黄婕的妈妈时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张阿姨前两天跟我女子视频了,说了2个多钟头,有个‘亲姐姐’真好”;杨璐的父母每次都说着感谢送到家门外很远的地方……

  “培苗”长出了希望

  通过“培苗”让贫困户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逐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道德的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等到学成归来,再建设家乡、回馈社会,延续这一份爱心,

  积极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帮扶的贫困学生陈群已被甘孜州炉霍县农业银行录取为正式员工,不仅为地方做贡献,同时仅她个人的年收入就已超过4万元,直接让她家的人均收入远远超过四川省贫困线标准3600元,阻隔了3代贫困代际传递,成功实现“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培苗”获得了好评

  2018年6月,四川省国防科工办主任雷开平调研西地村时指出:“中国航发涡轮院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担当,真帮、真扶,还全覆盖落实培苗计划,这个很不容易啊。”

  涡轮院“培苗计划”的模式多次在四川省国防科工办扶贫工作汇报会上进行交流,在四川省直机关工委2018年高原藏区驻村干部座谈会上进行了汇报,驻村干部通过精彩演绎“培苗计划”的实施,荣获了四川省直机关工委第三季“我的驻村故事”演讲比赛三等奖。

  初心不改,虽远不怠。罗婺大地上,一个个高原学子在“培苗计划”的支持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一双双追求幸福人生的“翅膀”如愿得以展开,一个个贫困家庭卸下了“供不起学”的沉重包袱,脱贫致富有了强大的助力和动力,全面奔康有了最为坚实的根基。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携手前进,共创未来。相信孩子们会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梦想绘就西地村美好的明天!